Leica m4-p — 離經典只有一步之遙

Robert Shie
Apr 16, 2021

--

之前在Nikon s3的文章曾提過leica m4-p,這次要來簡單聊聊使用它的感想。

在我把有興趣的相機都玩了個大概後,也覺得是時候嘗試一下Leica了。

一直從leica i型、iiia、iiif到m3、m7都了解個遍後,m6可以說是首選,但當時預算有限,就以m4-p為目標。當時的想法是,m2, m3的迴片感覺有點痛苦,至於m5外型不是那麼經典,所以就選了m4-p。

簡單提一下Leica m機身的推出,第一台是m3,接著是m2, m1, m4,然後是m5,但因為銷量很差,聽說差點把leica逼上絕路,於是再推出m4–2挽救市場,後來可能為了m6的預熱(拔掉自拍器看看消費者買不買單),推出m4-p,然後才是m6。

沒記錯的話,Leica m4-p也是小紅標第一次出現在機身上。

機身功能

沒啥功能好介紹的,就是快門、框線、黃斑,一些很純粹的功能,連自拍器都沒有(但真的用不到就是了,會有幾個人會用旁軸來拍合照?)。

在我當時使用時,對於三爪式的捲片軸有點讚嘆,覺得比Nikon那種塞進縫裡的形式方便多了。

但後來學了另一種上片方式,才了解到原來以前的上片方式都不夠好,才會覺得塞縫式不夠方便,具體內容在這個影片,這個頻道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優質,不管是技術、器材、影像、創作、入門……等等,只要是跟攝影有關的,相信都能從這個頻道有所收穫。

關於過片滑順、快門輕柔等的玄學,之前寫過就不多提了。

淺談測光

把之後想寫的內容先簡單聊聊,以前的人怎麼用沒測光的相機街拍。

底片的顯影,暗部跟亮部在顯影時間跟顯影程度的變化不一樣,暗部會在比較短的時間變化完成,接下來繼續顯影對影像影響不大,而亮部需要更多時間,所以顯影是可以控制亮部的。

可以這樣想像,因為負片的暗部,其實是銀鹽顆粒最稀疏的,而亮部是銀鹽顆粒最密集的,顯影的過程中,亮部的顆粒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反應出來,而暗部的銀鹽顆粒馬上就跑出來了,之後繼續顯影的密度變化也不會像亮部那麼多。

講了這些,接下來要講,沒有測光的相機怎麼用。(這部分內容有參考COLLECT, SELECT, PRINTVan孙鹏赵钢

對暗部測光,然後減3格或4格。

這樣做可以把拍攝環境的暗部的亮度對應到底片的銀鹽密度上,至於是哪個密度,需要一個完整的暗房系統或是沖洗經驗才能得到,每個人的沖洗流程不同、底片不同、藥水不同、拍攝喜好不同,並沒有標準答案。

然後用這個沖洗流程,就能知道亮部應該要怎麼沖洗才能得到細節。例如亮部跟暗部差了7個stop的ev值,或是5個stop的ev值,那沖洗流程應該怎麼調整才能把亮部沖到哪個密度……諸如此類。

這個過程需要非常多的實驗才能成為一個系統,先前推薦過的youtube頻道甚至有密度計來測量底片的銀鹽密度。

所以在一個環境裡,基本上只要對暗部測光,接下來就能快樂的拍照了。但其實有現實面問題。

現實

1.沒有暗房。

2.沒有時間。

3.彩色底片。彩色負片的沖洗流程都是固定的。

4.商業攝影。不對人臉測光,難道去找攝影棚的影子測光?又或著拍人像,逆光難道就直接放著臉黑黑?

5.相機自動化。矩陣測光、中央重點測光……等,對大多數人來說很夠用了。

所以這個方法,能做到人不多,做得到的人又不見得拍那類東西,對大多數人來說,讓相機把中間的東西曝光到第五階就很省事了,送去沖印店也不用管暗部亮部怎麼樣,想拍的東西亮度適中就行。

實拍

那時候配的鏡頭是縮頭五,不得不說,Leica的對焦設計的讓人用起來很舒服,很容易就適應體感對焦,用Nikon旁軸的時候,我還需要特別記憶哪個位置是2公尺,哪個位置是1.5公尺。

因為是晚上,我記得都是全開光圈去拍,素質還是不錯的。

這張還被我拿去暗房放相

就不多評價了,畢竟這顆也是很老的鏡頭,狀況也不是特別好。拍黑白蠻堪用的,白天縮光圈的話,畫質會很不錯。

這兩捲底片是帶著測試相機的心情去拍,所以沖洗、掃描都沒特別講究,照片上比較多刮痕,請多多包涵。

在拍的時候體驗很好,就算是夜晚,黃斑對焦起來還是毫不費力,相信這是很多人吹捧Leica黃斑的原因。當時還沒發現Leica黃斑的缺陷,再後來發現逆光根本對不了焦,就不太用了。

至於這個缺陷,跟鏡頭的眩光不太一樣,我找到最合理的解釋,是黃斑窗與觀景窗、照明窗不平行,所以除了M3之外,一直到M6都會有這個現象。

我覺得合理倒也不是因為看過構造或拆過機子之類的,單純因為同時期的其他旁軸(Nikon s)都不會這樣,而他們的黃斑測距很多人都說比Leica還廉價,所以跟用料應該沒啥關係,是設計上的問題。

後來回頭看這兩捲,覺得認真處理的話,其實有蠻多都能放相出來。

最近手上只有單眼(contax s2),寫著寫著又想起旁軸的好。

街拍時不打擾到人就是最大的優點了。很難想像如果在這些地方拿單眼會怎麼樣。

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,總覺得自己對於底片拍攝的失焦、晃動忍受力比數位強,如果是數位相機拍到失焦,很大概率會被直接刪掉,但底片拍攝的還會被留著。

之後可能會找一台m3來玩玩吧,看看是不是真的沒有黃斑死白的問題。

總結

好像也沒啥好說的,如果沒有黃斑死白,我大概也挑惕不出什麼毛病。

很多拍底片的人,尤其是出社會的人士都擁有Leica m,之前有出現過這樣的對話:

「喔你有m6喔?那你一定很常上街拍照囉?」

「不常欸,現在比較常拍……」

對我來說,Leica m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能迅速的手動對焦、安靜的快門還有優秀的鏡頭群,對以前的攝影師來說,隱蔽性也是一個優點(雖然現在可能沒有隱蔽性可言)。

使用旁軸就是為了要把眼前所見迅速的拍下來,並且不打擾周圍的環境,這點是單眼比較難做到的事情。

拍人像或是其他的題材,我覺得單眼會是更適合的工具。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