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onica iiia — 什麼日式七劍,都是弟弟
今天要介紹的相機是konica iiia,一台我非常非常喜愛的相機。
在我剛開始認識一些相機的時候,曾經很著迷於所謂日式「七劍」,那時候看了不少關於他們的資料、使用心得,還差點買了一台Canon QL17 Giii,後來沒買,我也沒用過任何一台七劍或任何1960年代的旁軸相機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,那個年代的旁軸長得都太像了,而且多少都有點塑料在上面,總覺得差了點意思。
在那之後又找了很久,看到Konica iiia,網路上的中文資料並不多,就那麼兩三篇,看完我就很衝動的買了。
這台相機是1958年發表的,而說到1950年代的相機,免不了提一下萊卡1954發表的Leica m3,還有一樣1954發表的Nikon s2(還有後續的sp,s3)。簡單來說,Leica m3用做工、設計把當時所有相機都完爆了,當時銷售量其他相機難以望其項背,也間接的促使Nikon離開旁軸市場,轉而研究起單反。
Konica iiia作為當時Konica的當家旗艦要去跟Leica拼搏,可想而知Konica在它身上花費多少成本、心力,這也是1960的日式旁軸沒辦法比的,至少我從它們身上沒感覺出那種不惜成本的投入,更多的是與成本取捨還有設計上的同質化。
在開頭的最後一樣來談談價格,因為這台很冷門,在台灣的價格約在4500–5000,更便宜的一刊登出來大概就被買走了,如果從日本標來的話,價格大概在3000左右。
外型
初拿上手,會對它沈甸甸的手感訝異,不算太大的機身,卻非常有重量感,方正的機身有幾條稜線點綴,機頂跟機底略帶八角,機頂右側少去了當時普及的過片桿,很簡略的只有一個快門鈕。
過片桿在正面機身的左側,光圈快門調節則在鏡頭上。
這樣的設計有的人喜歡,有的人覺得醜,我自己是蠻喜歡的。
Konica iiia還有一個碩大通透的觀景窗,1:1放大倍率配合對焦框線的視差補償,看起來真的很舒服。
操作手感
Konica iiia的操作方式跟大多數相機不同,正常情況下光圈跟快門是連動的,這意味著無論往哪個方向轉動,得到的曝光量都是一樣的。想要單獨改變快門速度時,必須把鏡頭上的一個環向內壓然後旋轉。
這樣的操作方式使很多人不習慣,覺得它不好用。
其實不是的,它這樣設計是有道理的,在半自動相機出現之前,這種方式可以更快的幫助拍攝。
舉例來說,現在一個戰爭攝影師在拍攝素材,測光表給出的數值是1/100快門及f/5.6光圈,於是他用這組光圈快門配合景深標尺快拍,突然環境中出現一個行人,他想要把這個人放在更淺的景深裡,把人從環境獨立出來,這時候他只需要直接轉動光圈環即可,當他轉到光圈f/2時,相機的快門正好會是1/500,他不需要在腦海裡換算,分別調整光圈、快門。
而且只要他記得什麼環境該用幾號的快門組合(konica iiia機身上標有數字,對應到不同的光圈快門),這樣他在拍攝時,不需使用測光錶也可以獲得大致正確的曝光。
之前我說過,沒有對焦扳手的旁軸都不是那麼好用,Konica iiia剛好就有一個。
用習慣之後,可以很容易地用手去感知現在鏡頭對焦在什麼距離,配合景深標尺,甚至不需要使用到黃斑連動測距,這也是所有使用旁軸相機的行家使用的方法。
成像
不討論鏡頭結構什麼的,我使用起來的感受,是它全開光圈時,邊緣解析力會下降,中央則是還可以接受,縮光圈時,成像蠻結實,解析力蠻不錯。
色彩表現則是出乎意料,因為1950年代,彩色底片不是那麼盛行,當時的攝影師大多使用黑白底片,鏡頭也是針對黑白底片的反差而設計的,而我拿它拍了一堆彩色照片。
而且我最喜歡的幾張拍海的照片,就是使用Konica iiia拍攝的,黃昏時分,帶點暖調、帶點粉紅的海。
有一陣子,有空閒的時候很常騎車到新竹的十七公里海岸線中間的一段,到那裡坐在海邊,等到天黑再回去。
很奇怪的是,明明Konica的鏡頭在玩家裡不算是特別推崇的,有名的也是後來的hexar af/rf時期的鏡頭,但我就是蠻喜歡Konica iiia上面這顆老鏡,就算鍍膜只有一層、顏色沒其他廠牌鮮豔,解析力也不如後期的那些器材,光圈沒特別大,可它就是不錯。
曾經還拿Contax T來跟它橫向對比,用同一捲底片同一檔光圈,解析力來說,可說是戰成平手,顏色表現在測試的環境看起來也差不多(在戶外還是有蠻明顯的差異)
很多鏡頭其實縮光圈的時候都差不多,都有一定的成像水準,Konica iiia也是,而且它縮光圈的表現有驚豔到我。
黑白
前面提到,konica iiia發表的年代,大家都是用黑白底片拍照,所以它鏡頭設計是針對黑白底片設計的,而黑白照片除了解析力,就是反差。
我對反差的理解比較粗淺,就是「暗部多暗,亮部多亮,如何過渡」
主觀地說,用它拍出來的黑白挺舒服的,對比度對我來說剛好。
總結
又零零散散的寫了一篇,原本不想談太多枯燥的操作、設計,最後還是打了不少。
如果有機會,去把玩把玩它還有nikon s2、leica m3,或許你會發現,它們真的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,不是後來的那些日系旁軸相機能比擬的。
到市面上找找,會發現這樣一台60歲的老相機,品項幾乎都很好,每一台看起來都很新,可見它的金屬用料、做工是多麽紮實,以至於過了六十年外觀還是可以很好的保持住(也可能代表使用它的人都很珍惜,當時相機可貴了)。
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競爭與落寞,就算底片近幾年成為潮流,一台leica m3喊價都超過四萬塊,Nikon s2, s3也要萬元以上, 這個同時期的旁軸始終還是沒多少人知道,這樣也挺好,留給對旁軸有熱愛的人一個最棒的選擇。
感謝收看~